冠状动脉硬化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分享ldquo书香四季bul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征文

姥姥

作者:汪云霞(物业公司)

(向上滑动阅览)

姥姥去世多年了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越发想念姥姥。想念她的勤劳、善良、孝顺,想念她虽生活的不易,但仍然乐观、坚韧,从容。其实,我与姥姥相处的时间并不多,但印象却极其深刻、温暖。姥姥身材矮小,面容慈祥,挽着特别显年龄,但那时都流行的“纂”(zuan),小脚,走路一颤一颤的,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,就是那个年代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。说是老太太吧,可我记事时,姥姥也就四十来岁的年纪吧,现在想来实在是不算大,但给我的印象真的是挺老的,那个年代的人吃苦受累,缺衣少食,和现在的我们是没法比的。姥姥家住的是高台大北屋。在那时的农村,姥姥家的房子是很好的,门前五层台阶都是整块大石头,两侧的围挡石也是垒得高高的、宽宽的,相当气派,台阶的两旁种着两棵茂盛石榴树。在那小小的村庄也算是大户人家了。我小时候去姥姥家时,就爱在这五层台阶上玩耍,台阶被经年累月的磨损,很是光滑细腻,我躺在两侧的石头上伸手就能够到开嘴笑的大石榴,但舍不得摘,摸来摸去的稀罕,傻里傻气的对着石榴笑,因为姥姥说她像我一样在快乐的长大。注意到姥姥的手,让我想起了小学课本里《陈秉正的手》里陈秉正的手,像小耙子。她的手粗糙、短小,最不可思议的是第一个关节是弯的,伸不开,我曾经问过我妈:“残疾?”我妈狠狠的瞪了我一眼:“那是你姥姥攥菜累的。”(将野菜用开水烫过以后,再捞出来放在手里用力把水攥干,)那个年代没有粮食吃,只能吃野菜,吃树皮,为了让野菜、树皮吃起来口感相对好一些,姥姥总是不辞辛劳,反复的把野菜洗净、烫好、攥干、再放上很少的粮食,做成菜蜗蜗,给她的孩子们吃。日复一日,常年的劳作,手就变形了,再也恢复不过来了。她自己好像都没觉得有什么,可我摸着姥姥那小小的伸不直的手,觉得心疼:是用了多大的力气,反复做了多少遍,才会硬生生的把自己的手给累弯了。姥姥一共生了7个孩子,我妈是大女儿,所以我小时到姥姥家,舅舅们都还没成家,邻居的孩子也爱串门,所以整个家里哪哪都是人,乱糟糟的,有时我一个小孩子都感觉到吵得头疼,姥姥却总是笑眯眯的,为他的孩子们做吃做穿,像陀螺一样的任劳任怨的不停劳作着,不急不慌,脾气好极了,不会累吗?不嫌烦吗?有一次我看到姥姥做好饭,让大家先吃,自己躺到高台北屋旁的石板上,也只有这个时候她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和安静吧。我才明白,她也是肉长的,也会累,也需要片刻的安宁。孩子多,生活又如此艰难,不是缺吃的就是没柴烧,那么就让自己脾气好些,心态平和些,不再徒给生活增添不快,日子再难也还要过。姥姥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,从从容容,竭尽所能,用她那巴掌大的小脚,弯曲的双手,把生活尽量过下去,让孩子吃得上饭,没饿死,穿的上衣,没冻死,终是迎来了新的生活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。姥姥是孝顺的。从她嫁进姥爷家不久,她的婆婆就失明了,不但不能帮她带孩子,诸多事情还要她照顾。但姥姥从不抱怨,每次吃饭时,姥姥都是先把吃的递到婆婆手里,自己才吃。生活再困难,每每公公婆婆过生日,姥姥总是早早起床做些比平时稍好的饭给长辈端过去。这些都是妈妈讲给我听的,虽没亲见,但我能想象的到,姥姥给婆婆放到手里窝窝,舀碗喝的放到面前,自己陪在身边边吃饭边照顾的情景。很多时候,我想起姥姥,就觉得她真是从没有自己的,面对这一大家的老老小小,生活的艰难,没有抱怨,没有退缩,用自己单薄的双肩,挑起了生活的重担,就像她走路,颤颤巍巍,很是困难,像是随时会跌倒,但却走的坚定、执着。姥姥人很巧,会做各种各样漂亮的针线活。左邻右舍总会拿着针线活来找她帮忙,虽然自己忙的脚不沾地,姥姥还是会停下自己的活计,先帮助别人,即使会因此饭吃的很晚,休息的更晚。姥姥的邻居是个带着弟弟过日子的半大姑娘,晚上不敢睡,姥姥不是派妈妈去作伴,就是把她们姐弟叫来挤一宿,天天如此。邻居姐姐出嫁时曾哭着给姥姥磕了个头才走的。生活的困难互相帮扶着总会过去的。姥姥曾经过的日子苦,但好在孩子们都磕磕绊绊的长大了。年纪越来越大的姥姥看着满堂的儿孙,由衷的感叹:还是现在的日子好啊,比从前的过年都好。姥姥去世十多年了,每每想念姥姥时,就特别心疼她:好日子还在后头呢,她就走了。想写点什么,只是笔拙,一直没有行动,总觉得是个遗憾。这次无头绪的记录了我在心里反反复复想着的几件小事,以慰籍我想念姥姥的心。愿姥姥在天堂安好。

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

作者:赵萌(机关)

(向上滑动阅览)

“青春”对于我们每个人,都是太短暂了,也正是因为短暂方才显得弥足珍贵。

青春是什么?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,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,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,伴随着欢乐与悲伤,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。

每个人都拥有青春,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,“青春”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;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,“青春”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。最近,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——《青春之歌》。

《青春之歌》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。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记。展现了从“九一八”到“一二·九”这个历史时期,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,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,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,真实、生动地揭示了奉献革命的年青一代。

杨沫在《青春之歌》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,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、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。小说紧紧围绕着林道静的成长和行踪为线索,杨沫以其女性的视角,敏感、细腻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林道静成长为革命者的全过程,阐述了知识分子只有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,才是真正的出路。而小说中饱含的深意,直到现在依然对当代年轻人具有人生启示性和方向性作用。

“林道静”不是一个人,有许许多多像她一样年轻人。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。这种品质让他们走上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。他们追求独立的人格、勇敢、无畏,面对挑战,迎难而上,用自己的青春奉献祖国。

庚子鼠年,当人们还来不及庆祝这即将到来的新年,却遭到了新型冠状病*的侵袭,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武汉,继而扩散至全国。在困惑迷茫中,在惊悚和无助面前,有一群人却勇敢的站了出来,当有人因为恐慌从武汉逃离,他们却主动请缨义无反顾的离开家乡,他们来自各个行业,却怀着同样的信念,站在抗疫第一线,勇敢与病*搏斗,成为了最美的“逆行者”。

而在这一群人里,出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,他们大多是“90后”,甚至还有“00后”,有些甚至稚气未脱,就已经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。都说我们年轻这一代是“蜜罐”里泡大的一代,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,他们充分展示出责任与担当。一大批在抗疫前线的年轻医护人员,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和担当;千千万万个“90后”“00后”奋战在工地、社区、工厂以及运输保障等各条战线,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,越是艰险越向前。一张张面孔虽稍显稚嫩,一双双眼睛却坚定认真。年轻的身影逆行而上、敢打敢拼,在战“疫”前线筑起青春的长城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“90后”*员中所指出的那样: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,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,不畏艰险、冲锋在前、舍生忘死,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。”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,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,是堪当大任的!

《青春之歌》经过了半个世纪多的沉淀,它穿越了历史的时空,跨越了历史的隧道,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与意义依然清晰可见,仍可以引起我们这代人的深刻的反思。而21世纪的青年把个人奋斗和民族振兴融为一体,在与疫情较量的各条战线上,广大中国青年走在时代前列,勇做奋进者、开拓者、奉献者。他们不畏惧艰难险阻,用青春和汗水让世界刮目相看。人们看到,年轻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责任,描绘了“大写的青春”,唱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。

可·爱

作者:任解慧(机关)

(向上滑动阅览)

有些话,虽稚拙,却赤诚。有些花,不惊艳,却蓦然惊鸿。有些人,说要见时,请马上去。

讲真

友人聚。有人唱,有人跳。儿子吐着舌头说,“太难听了,该到我啦!”我不停的对这个爱说爱唱的四岁小人儿施以表情和动作的暗示,可是任凭我怎么瞪他推他捏他,就是摁不住。无奈,只好警告,“再这样,马上带你走!”

回来后,一通批评。“知道吗,你这样很不好,人家在表演的时候,你要给掌声和赞美,不能说难听难看这样没礼貌的话!”儿子一听,急了,“可是,真的好难听呀!”我说,“难听也不能说!”他想了想说,“妈妈,你不是说要我做个诚实的孩子吗?难道难听也要说好听吗?”我说,“难听没关系,你可以什么都不说。或者你可以回来跟我说,但不可以当众说!”他又思索片刻,不服的说,“那就是说,可以背后说实话,不可以当众说实话喽?可是,你不是经常鼓励我要勇敢做自己吗?”顿然语塞。

我们都在长大。适应着习惯着趋众着,说着言不由衷的看似漂亮的正常的话。我们总是标榜做个光明磊落的人,可是不经意间就做出表里不一的事。我们既要孩子阳光勇敢,又要求做个受欢迎的高情商的被喜欢的懂取悦的人。似乎文明的某一种标志就是大家都变得“会说话”了。童言里,我这个正在学着“长大”的大人,将拼凑的铠甲丢了一地。

花窗

工作关系,去一同事办公室,一开门,瞬间被开满鲜花的整面窗户惊住。翠绿的叶,靓红的花,沿着一面老旧的窗户,恣意向上着。秋日午后的阳光明艳,透过花窗,洒了一地斑斓。这情境,像极了北欧小镇的慢时光,又像极了旧日里唯美童话。

花是很平常的那种,干净的一盆盆,摆满整个窗台,朵朵可爱。那倔强向上的姿态,让人蓦然心动。不禁要问这花自何人,听到的是一许久不曾听到的名字。问他人呢?回答是,退休了。瞬间怔住。同一座楼共事多年,我们说过的话也仅限于见面打个招呼。话不多,爱安静,很率真,这些也都停在了记忆中。有些人,还没挥手,就告别了。能悉心培育出一整面花窗的人,背后的心灵,定然可爱。

于是,善待那些花儿,就成了他同事们的承接,一如想起了他。多好啊,见字如面,睹物思人。这些最淳朴的情愫,已经被打开手机即无思念的现代人丢了多久了?

有的人走来,笑容里有春风,温暖着路人。有的人走去,留下一面花窗,芬芳着后来人。我们在走来和去往之间,给这个世界曾带来过什么,又有哪些曾暖过他人。

去看你

那天,收到他的电话,“你挺好吧?”我说,“挺好,您老也好吧?”他说,“我经常想你,看到你的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